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2023年1—7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惠州在168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3名,“惠州蓝”再次享誉全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以生态“出圈”。近年来,惠州发挥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城市生态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同保共治。”《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实施绿美广东大行动,完善大湾区绿色发展生态屏障。当前,惠州正在与周边城市共同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的“惠州蓝”已经成为惠州的常态
惠州成大湾区绿色生活“打卡地”
“十一长假快到了,珠三角的朋友们都说要来我这里玩,都说惠州空气质量是真的好!”家住惠州的居民谢女士说,碧空如洗、白云悠悠的“惠州蓝”让朋友们的打卡照更“出片”,也让她这个惠州人倍感骄傲。
与谢女士感受相匹配的,是一组散发着幸福味道的数字。今年上半年,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近岸海域海水优良面积比例均保持100%,东江水质保持优;土壤环境保持安全稳定。
生态是惠州最大的资源,绿色是惠州最亮的底色。数据显示,惠州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32.17万亩,森林覆盖率61.71%。其中,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85平方米,相当于拥有一间装满了鲜花的卧室。
如今,一座座街头公园、一条条河边绿道,已成为惠州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一处处森林景区、一片片湖泊湿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炙手可热的露营游玩“打卡地”。
从“绿”到“美”,惠州仍在不断努力,全面落实绿美广东大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硬举措。当前,惠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惠州生态系统质量;优化生态廊道,营造提升广惠、广河、武深等主要通道森林景观带60公里;持续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和濒危古树复壮力度;推动实施城市立体绿化,“见缝插绿”建成10个以上口袋公园……
区域协同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
夏日的傍晚,淡水河畔的惠阳区体育文化公园里传来欢声笑语,居民三三两两在河边的栈道上散步,还有不少钓友抛饵入河,享受垂钓的乐趣。2021年,淡水河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评为“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从跨界治理“老大难”到广东省级美丽河,淡水河的蝶变密码正是区域协同治理。
近年来,深圳和惠州携手将两地上下游入河排污口一并进行接驳,将沿岸污水一并纳管处理,彻底解决了污水直排张河沥的污染问题。深惠两地还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约定共同监管插花地环境基础设施及污染源,信息共享,共同推进。经过持续攻坚,2020年,淡水河国考紫溪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20多年来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
目前,惠州分别与深圳、广州实施《关于大鹏湾—大亚湾区域岸线及海域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公益诉讼检察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关于建立增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跨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等,在南昆山成立全国首个公益诉讼联合观察站,深化环境司法领域合作。
近年来,惠州深化生态环境监管领域合作,签订《深莞惠经济圈(3+2)五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合作框架协议》《深莞惠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联合深莞持续开展联合交叉执法行动。2023年,开展“深莞惠联合执法行动周”活动,检查40家企业,发现问题10家,责令整改10家,有效形成执法合力,着力解决跨界污染问题。
绿色制造名单数量排在大湾区前列
今年8月,2022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正式公布,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亚湾开发区)获评“五星级”示范基地。其中,产业实力、质量效益、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安全、融合发展、发展环境等6个细分评价项目表现突出。
近年来,大亚湾开发区坚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成为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绿色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更是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综合实力已连续10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当前,惠州按照“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的工作目标,引导项目、资金、土地指标等向工业园区集中,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形成制造业创新集聚高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营商服务高地。
根据《惠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惠州结合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重点产业及纺织服装、女鞋、家具等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了“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的任务,明确要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构建园区循环发展模式等。
截至今年6月,惠州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27家,绿色产品286种,绿色园区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绿色制造名单数量排在大湾区前列。去年完成59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大亚湾石化区等6个工业园区列入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并通过验收。
同时,惠州以绿色能源为支撑,推进核电、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加快中广核海上风电、太平岭核电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绿色金融为杠杆,创新推出“碳账户+绿色供应链金融”新模式,落地全国首单挂钩碳市场履约债券和首笔“绿色碳链通”业务,推出“美丽东江贷”“碳排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
原标题:
前7月惠州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三
“惠州蓝”再“出圈” 同保共治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