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事先打招呼、不许地方陪同、不让被督察的地方安排车辆,这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外出巡查的要求。
5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东省,开始为期一个月的督察“回头看”。直接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水环境治理和改善问题,是此次“回头看”的重点。
冒雨直奔增步村
当晚23时51分,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一位工作人员给记者发来一条短信:“明早八点出发去看现场。”除此之外,没有透露任何信息。6日一早,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副主任刘长根带着督察办、生态环境部华南督察局的工作人员和3名记者,分别乘坐两辆小车从驻地出发。
车行半路,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的工作人员又给记者发来一张电子地图,“我们第一站目的地”。
地图上显示的是广州市白云区石井河与增埗河的河口地带。这里是广州市和佛山市的界河。刘长根介绍,近年来,这一段河流水质持续恶化,治理效果差。
石井河、增埗河交叉河口卫星地图
6月6日上午,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副主任刘长根带队冒雨在广州市巡查。摄影/章轲
《广东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承认,“广佛跨界河流、练江、茅洲河、新兴江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力度虽大,但成效不明显”。
8时40分许,督察组的车辆在增埗河河口下游的富力桃园大桥上停了下来。此时,外面正下着大雨。督察人员打着伞查看地图,简单商量几句后,便直奔桥下的增步村。
沿着河岸行走,臭味扑鼻而来。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从石井河以及增埗河上游漂来的各式生活垃圾正顺流而下,河水发黑发臭。
“下大雨时,雨水又排出不去,污水和垃圾都能冲到家里来。”增步村一位村民说。
督察人员在现场巡查时还发现,尽管广州已连续下了几天大雨,5日还出现了暴雨,但增埗河岸的雨水管盖紧闭,也没有雨水流出。掀开一个井盖,里面也没有流水。“水都从地面流到了河里,还夹带着各种垃圾。”刘长根说。
增埗河岸的雨水管盖紧闭。摄影/章轲
闻讯赶来的广州市环保局、水务局有关官员承认,这一带雨污排水系统不分。但督察人员发现,路面的井盖上,分明印有“污水”“雨水”的字样,形同虚设。
6日深夜,广州市水务局给记者提供了一份《石井河水环境治理情况》(下称《报告》)的报告。报告显示,白云区石井河流域大小河涌共有65条,直接流入石井河干流的一级支涌有19条。流域内12个街道,18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17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约50万人,流动人口约120万人。生活污水、企业废水排放量大,相当一部分污水未经处理达标就近排放。
石井河口为省级考核断面,2017年河口断面水质为劣Ⅴ类,氨氮、总磷、溶解氧超标。按照广东省政府的要求,2019年水质达到Ⅴ类,任务艰巨。
2008年至2018年5月石井河口断面水质状况。资料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改变末端截流治污模式
报告称,经现场摸查,石井河现状污水管网相当一部分是雨污合流制管,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污水通过合流管同雨水一起输送至管网末端,再通过排水口直排河涌,影响河涌水质;部分城中村内部雨污管网混乱,污水管网建设不健全。石井河片区内需进一步实施雨污分流,精细化污水收集“毛细血管”。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由于源头生活污水收集不到位,当地采取的是生活污水直排河涌,再从河涌中抽水进入污水管渠,再输送到汗水处理厂的办法。但一方面是污水处理能力有限,一方面污水管渠治污的办法已被证明是失败的。
去年4月,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东省反馈督察情况时说,“深圳市在茅洲河等流域污染治理中,大量采取箱涵截污,导致清污不分、雨污不分,截污效果大打折扣。”
广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广州市正在建设石井污水处理厂二期和石井净水厂二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到2020年石井河流域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约82万吨/日。
同时,改变末端截流的治污模式,开展源头治理,以19条支涌为主的消除黑臭工作,建设污水管网约1758公里(含主干管、截污支管和城中村纳管),尤其要加快推进在建的12条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实施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污分流,尽早发挥工程效益。
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东省反馈督察情况时说,“2013~2014年,广东省对广佛交界河流污染问题实施挂牌督办,但在水质继续恶化的情况下解除省级挂牌,工作流于形式。”
6月6日,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广州市突击巡查。摄影/章轲
6月6日上午,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副主任刘长根在巡查路上向记者介绍有关情况。摄影/章轲
督察发现,2016年全省69条主要河流124个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为77.4%。广州市每天仍有47万吨生活污水直排流溪河或其支流。
“此次督察‘回头看’,重点盯住督察整改不力,甚至‘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督察组组长张宝顺说,还要“重点检查列入督察整改方案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查处、整治情况;重点督办人民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立行立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