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整条河黑兮兮的,鱼虾几乎绝迹,臭得要命,晚上睡着都会被熏醒,水下还不停有‘烟雾弹’砰砰砰地往上冒。”“最近几年河水慢慢变好了,水面往下30公分都能看清,虾、鱼、鸟都有了,也越来越多了。”听到记者询问河水的变化,连续16年在深圳河收集水文数据的“船老大”黎带胜便打开了话匣子。
深圳河,这条与所在城市同名的界河,沟通汇聚着深圳、香港两地8条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汇入深圳湾。从城市上空俯瞰,发达的深圳河流域水系相通如血脉。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条河流接连见证着香港和深圳的崛起发展,也无私接纳着两地的生活、生产废水,水环境污染问题随之而来。
近年来,深港携手对深圳河进行监测、研究和治理,深圳举全力攻坚决战、全流域治理,深圳河终于逐渐告别黑臭、再现生机,深圳也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
▲深圳河河面上鸟儿飞翔。
黑臭 河道淤积 污水入河
“黎带胜所讲的‘水下烟雾弹’,其实是河水水质极差的表现。被污染的水体基本失去了活力,溶解氧指标急剧降低,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厌氧反应后,甲烷等气体会携带黑色的底泥冒出水面,发出声响。”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工程师王政君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悉,深圳河早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香港。上世纪50年代,随着香港工业发展以及人口大量涌入,纺织业、电镀业、印染业、禽畜养殖业等工厂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直通深圳河的污水渠,从而影响深圳河的水质。
“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在城市高速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市政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的滞后,作为横穿特区东西的深圳河,除了承担防洪功能外,也接纳了大量的生活、生产污废水,导致河流严重黑臭。”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段余杰说。
全长37公里的深圳河河道本就不算宽阔,最窄处仅有10余米,最宽处也不到140米,且河道迂回曲折。高强度的土地开发、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泄洪能力下降,让原本就糟糕的水环境“雪上加霜”。恶性循环之下,深圳河仅能抵御2年到5年一遇的洪水。
“每到暴雨台风季节,经常造成洪灾,沿岸受淹严重,比如1993年的两次洪水就给深圳市造成14亿元的经济损失,香港方面也损失严重。”段余杰说。
通脉 深港携手 改造河道
据了解,1981年12月,深圳市政府与当时的港英政府就深圳河的防洪问题进行谈判,并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开展工作。1985年3月基本确定治河方案,分四期逐步推进深圳河治理工程。
工程根据不同河段的特征,主要采取了拓宽挖深、裁弯取直、桥梁与河堤重建、生态治理、滞洪削峰等措施。前期工作和主体工程的费用由深圳和香港政府平均分摊。
1995年5月19日,深圳河一期工程正式动工,经过22年的分期建设,至2017年7月2日第四期工程完工。深港两地共同治理河段长约18公里,完成投资约25亿元。
原本迂回曲折的河道被“裁弯取直”,原本狭窄较浅的河道被拓宽挖深。“四期工程结束后,河道防洪标准由原先不到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下游泄洪能力由每秒60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2100立方米。改造后的河道,水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段余杰说。
王政君告诉记者,2003年起,深港两地还联合开展了深圳河河道水面保洁项目,持续不断地对河道水面漂浮物及各类垃圾进行打捞、清理和处置,以确保水面无大面积垃圾聚集,河道水面景观因而得以改善。
深圳河的治理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政府治理一条界河的成功典范。双方克服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法律体系、不同工作方式等困难,共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治本 四年攻坚 百亿投资
“我们最初在福田河、布吉河等支流上采取沿河截污方式,铺设了截污箱涵,入河初期雨水污染和旱季漏排污水得到拦截和收集,并送到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但是一旦遇到暴雨,部分污水还是会溢流进入河道。”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曹世锋说,治水人逐渐意识到污染在河道、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目光转向源头,着手全流域治理。
2016年以来,深圳市政府不断加大水污染治理的投入,在深圳河流域系统实施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小区内污染源正本清源、干支流及暗涵综合整治、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扩建等工程措施,有效削减了进入深圳河的污染源,同时水质净化厂高标准处理后的尾水又为河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态补水。
据介绍,2016年以来,深圳河流域治理累计投入逾125亿元,实施80余项治水骨干工程,新增污水管网409公里,完成2044个正本清源小区建设,河湾流域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233.6万吨,处理后出水总体均达到地表水Ⅴ类以上。
“香港方面也持续投入到污水收集处理的各项工作当中,通过新界北区污水收集整体计划,不断完善深圳河流域的雨污分流系统,同时继续推进禽畜废物管制计划、禽畜农场自愿退还牌照计划及家禽农场结业特惠补助金计划,以削减排入河道的污染量。”王政君说。
未来 还河于民 规建碧道
乘船摆渡在深圳河上,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以及高楼、大厦,两岸的风景接连映入眼帘,不时有白色的飞鸟掠过两岸的红树林,也不时有鱼儿跃出河面带起波澜。“船老大”的喊声盖过了发动机声:“你看!全是鱼!”
深圳河古称“明溪”“清河”,因河水清清而得名。但曾几何时,这一对古名却成为治水人的心病:深圳河究竟何时才能变得清明?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位于深圳河口的国家考核控制断面水质已于2018年底达到并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2019深圳河口国考断面水质再上新台阶,全年平均值已达到V类,旱季达到IV类。
“2019年1月到12月主要水质指标溶解氧、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3.45mg/L、1.57mg/L、0.23mg/L,同比分别改善29.2%、59.5%、25.1%,为自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王政君说,“令人惊喜的是,深圳河里已经出现了基围虾,而且越来越多。因为基围虾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比如对溶解氧的要求是每升5—8毫克。”世界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一名居住在深圳河畔的摄影爱好者,去年拍摄了一张黑脸琵鹭在深圳河畔越冬的照片,他仔细数了数照片中黑脸琵鹭的数量,竟有100余只。
由于深圳河是界河,开放程度一直较低,市民难以亲水、戏水。“为了更好的还河于民,深圳正在高标准规划深圳河北岸碧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深圳河北岸有望成为‘城市的蓝脉,都市的阳台’。”王政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