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视角下的茅洲河治理-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众网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视角下的茅洲河治理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深圳、东莞两市的跨界河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茅洲河流域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经济、人口呈爆发式增长,但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环境管理相对薄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致使茅洲河一度被称为“墨水河”和“下水道”。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强力推动下,近年来,流域内深圳、东莞两市直面问题,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全流域管控、全要素治理,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本文从督察视角出发,全面梳理总结茅洲河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的布局思路、措施经验等,并深入分析了整个工作的特点,以期为广东全省乃至全国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提供示范和借鉴。

图片

  一、基本情况

  1.流域概况

  茅洲河属珠江三角洲水系,发源于深圳市境内的羊台山北麓,流经深圳、东莞两市,最终汇入珠江口伶仃洋。茅洲河流域总面积388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境内311平方公里,东莞境内77平方公里。茅洲河为雨源性感潮河流,主要一级支流有33条,干流全长31.3公里,径流量小,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有限。改革开放以来,以茅洲河为轴,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在此区域迅速崛起,工业高速发展,城镇化极速推进。据有关部门统计,流域内深圳宝安区、光明区和东莞长安镇2019年GDP总和高达5634.7亿元。流域内一度生活着近400万人口,聚集了约5万家工业企业,其中电镀、线路板等高污染中小企业众多。

  2.治理背景

  受长期以来的经济、人口爆发式增长和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环境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茅洲河污染负荷远超环境承载力,全流域水质长期劣于V类,氨氮、总磷甚至超过V类标准10多倍,成为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深圳这座靓丽城市的“一道疤”。2013年,茅洲河环境污染问题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曝光,并被广东省挂牌督办;2013年和2014年,广东省原环保厅、监察厅连续两年将茅洲河污染整治列为省挂牌督办的10个重点环境问题之一;2014年,广东省人大通过相关决议,要求茅洲河2017年达到Ⅴ类水质标准。但是,随后的治理中采取了雨污合流的治污老路,导致收效甚微。

  2016年,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尖锐指出茅洲河整治工作落实不力、大量污水直排、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并特别指出深圳采用箱涵系统纳污、雨污合流末端截污造成的高耗、低效和水质容易反复等问题。这促使深圳市开始大力推进全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2017年,茅洲河污染整治被纳入广东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43项重点整改任务之一,东莞市也配合深圳启动了茅洲河治理,茅洲河全流域污染治理攻坚战由此全面打响。

  3.治理成效

  经过近五年的全方位综合整治,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流域内44条黑臭水体、304个小微黑臭水体已于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与2015年相比,2019年茅洲河干流综合污染指数下降78.5%,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54.0%、84.9%和86.2%,其中国控共和村断面下降56.1%、83.2%和81.9%。2020年1—10月,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达Ⅳ类,阶段性消除了劣Ⅴ类,达到国家考核目标,水质状况总体明显好转。

  二、主要做法

  广东省高度重视茅洲河污染治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位推动、整体谋划、系统治理,深莞两市连续5年高强度大投入,采用EPC大兵团作战模式,相互协作,强力推进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

  1.正本清源

  经长期的茅洲河治理实践和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提点,广东省特别是深圳市深刻认识到,对于茅洲河这样两岸工业、人口密集分布的重污染河流,如果不改变“雨污合流”的治理思路,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正本清源”,从源头上将雨水、污水彻底分流。2016年开始,深圳市充分施展“绣花功夫”,深入每一村、每一小区、每一住户,对厨房、卫生间、阳台的每一处排水点开展排查,加装排污管,开展“正本清源”的雨污分流改造,累计完成2482个小区、城中村改造,基本实现家家户户全覆盖;东莞市也积极推进排水户源头雨污分流,已累计完成11816栋建筑物的排水改造。

  2.建管纳污

  以雨污分流为目标,全面推进污水干支管、毛细管建设,构建系统、完整、独立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2016年以来,深圳市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在茅洲河流域新建2053公里污水管网,提前2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污水收集系统全部建成。不仅如此,深圳市光明区还建设了涵盖1干13支50小微总长89公里的初雨截流管,建设了9座49.3万立方米的调蓄池,初步建成了一套初雨截流系统,以对初期降雨量15毫米以内的不洁雨水进行有效收集。东莞市也以污水管网系统为核心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大力推进新的污水干支管建设,还对旧有管网进行细致的质量排查和更换,新改建污水管网约359公里。

  3.泥水并治

  治水必须兼顾治泥。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之所以变清,是因为污水中的污染物由水相转移到了固相,如果不把这些固相的污泥处理好或处置不当,它们就会释放污染物并重新污染环境。在过去的环保督察行动中,就查处过深莞两市的污泥被违规倾倒至外地的案件。在本轮茅洲河治理过程中,深圳市创新性地采用“微波调理+板框压滤”“板框压滤+快速低温干化”和“板框压滤+低温冷凝干化”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建成了18套污泥深度脱水设施、21套移动式应急处理设施,全市污泥深度脱水处理能力总计达6135吨/日,并与华润海丰电厂合作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污泥燃煤耦合发电设施,做到了全市污泥基本全焚烧。东莞通过应急处置、公开招标等方式,保障污泥干化减量和妥善处理,新增生活污泥干化减量处理能力1710吨/日。污水处理也做到了再扩容再提标,两市完成深圳沙井、松岗、光明水质净化厂和东莞长安新区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5万吨/日。流域内10座、155万吨/日水质净化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基本达到准Ⅳ类排放标准。

  4.产城联动

  深圳、东莞两市以茅洲河治理为契机,“水、产、城”一体联动,将茅洲河治水和产业治理、城市升级融合在一起。在治产方面,深圳、东莞两市淘汰重污染企业,大力整治“散乱污”,推进面源污染防控,排查流域内近3万家企业,完成了9799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整治面源污染源17260个。广东省发布了《茅洲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深圳市出台了《茅洲河流域工业污染源限批导向》,严格限制企业排污,倒逼企业技术升级、提标改造。在治城方面,深圳市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重新编制规划,在茅洲河建成13公里碧道、6个公园、6处湿地,将茅洲河干流及沿线打造为健康的生态廊道、绿色的产业链道,助推景观优化、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东莞市长安镇颁布实施了“绿道之城”规划,沿茅洲河干流建设了11.88公里碧道和9座主题公园,并对碧道沿线旧厂房进行整体改建,倾力打造融智造体验和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绿道之城”。

  5.生态修复

  深圳、东莞两市坚持流域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原则,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协同治理,对茅洲河实施全面清淤、系统修复,尽可能采用生态护岸、柔性生态护底、敞口明渠等方式,广泛采用底泥原位修复、曝气充氧、人工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等措施,重构河流生态系统。深圳市已完成潭头河、玉田河、马田排洪渠等49条河涌的综合整治,整治河道167.8公里,清淤248万立方米,还通过茅洲河碧道建设,串联燕罗湿地公园、万丰湖湿地公园等生态节点,构建了沿河生态长廊。东莞市完成了21条河涌整治,整治河道45.1公里,清淤58万立方米,打造了沿河生态圈。

  6.长效管护

  系统修建污水处理厂补水管网,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设施的尾水资源,确保主要河道活水长流。深圳市在25条支流设置了34个补水点,补水规模达96万立方米/天;东莞市铺设补水管道12.4公里,对霄边排渠、长青渠、三八河等6条内河涌进行生态补水,补水规模约13万立方米/天。深圳市还统筹污水处理厂、管网、河道、泵站、湿地等关键环节,实施“厂、网、河、站、池、泥”全要素管理,积极推进以“志愿者河长”“河小二”为代表的民间河长巡河制度,并专门修订地方物业管理条例和排水条例,推行“专业排水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开展日常专业化巡查维护,确保茅洲河“长制久清”和河流生态功能长效发挥。

  三、工作特点

  在推进茅洲河治理中,深莞两市始终坚持强化党的领导,依托区域人才优势,发扬特区精神,突出创新驱动,持续高强度投入,闯出一条治水新路径、新模式。

  1.党建引领

  “支部建在项目上,红旗插在工地上”,这是深圳市发挥党建引领,成功推进茅洲河整治的“红色密码”,从而也使茅洲河治理成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成功范例。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深圳、东莞两市主要领导带头强化落实“河长制”,宝安、光明、长安三地党委主要领导一线指挥,主抓茅洲河治理。深圳光明区在项目工程实施的每支队伍上,成立指挥部临时联合党委、临时党支部,构建形成“一点一链一系统”的“党建引领”治水模式,让每一处治水工地上党旗飘扬,有力地将来自各方的政府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工程指挥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紧紧凝聚在一起。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间,党员干部仍然争上一线,成立“攻坚突击队”,形成强大的攻坚克难战斗力。深圳先后有8名治水干部先进事迹登陆“学习强国”平台,3名“治水先锋”上了“人民网”,充分展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专业化治水铁军风采。

  2.督察助推

  从2014年开始,广东省就着力推进茅洲河污染治理,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差强人意。2016年,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时指出茅洲河污染问题后,对广东省、深圳市和东莞市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督察组还进一步从专业角度指出以往治水工作中存在的雨污合流、箱涵截污等治标不治本的问题,促使深圳市开始下决心“正本清源”,大力推进全市旨在雨污分流的管网改造工程。2018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又指出广东生活污泥深度处置能力不足、倾倒多发频发等问题。之后,深圳、东莞两市加快了生活污泥处置能力建设,保障了茅洲河流域内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2019年开始,生态环境部将茅洲河污染整改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重点盯办内容,华南督察局坚持每半年一次现场督察盯办,持续推动两地加快落实整改要求,不断补齐治理工作短板。广东省也借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设立专班,每月调度茅洲河整治进展,保证两市治理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3.特区精神支撑

  “认准了就干”的执着和敢闯敢试的冲劲儿,是深圳特区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武器,也是茅洲河治理成功的精神动力。深圳市“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引入EPC和EPCO总承包模式,发挥“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优势,创下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的全国纪录,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创新河道底泥处理新工艺、新技术,引入管网检测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水质指纹等高科技技术或装备开展暗涵污染排查、清淤,开发应用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拉入式紫外光原位固化法CIPP管道修复、暗涵排口溯源等一大批国内外先进技术,展现了开拓创新的“深圳风貌”;以“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的决心,以“红黄绿、盯关跟”各类问题一抓到底的督办协调制度,以龙津涌“上清下污”因地制宜的雨污分流方式,推进塘下涌正本清源、界河干流清淤等跨行政区域的帮扶治理,以300多人的河道巡查队伍每日巡查1000公里、监测500次,以456名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湖长3.9万次巡河,解决1.1万余件事项的日常管护,呈现了务实担当的“深圳姿态”。正是这种特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才续写了茅洲河今日的“春天的故事”,创造了茅洲河五年从黑臭难闻、鱼虾绝迹,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蝶变奇迹。

  4.人才优势显效

  治水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拥有专业人才队伍非常重要。在推进茅洲河流域治理中,深圳市坚持专业人才挂帅,领导团队中具有水利、环保、工程专业背景的多达199人。主抓治水的市、区两级领导,以及两级水利和生态环境部门主要领导,几乎全部具备治水相关专业背景,极大地增强了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行业专家引领,在参与设计、管理、建设、监理等各方面工作的人员中,有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5人、博士60人、硕士750人,这些专家人才,有力地保障了治水工作的科学性。坚持实践锤炼人才,把人才放到重大工程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掌握新情况、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在实践中培养、锻炼、提升了一大批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工程技术团队,申请了177项技术专利,获得了77项专利授权。这种突出的人才优势,贡献出茅洲河治理中一系列创新的管理制度和工程技术,保障了茅洲河治理高效、高速、高质推进。

  5.资金投入集聚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以来,深圳市始终将水污染综合整治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将治水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5年坚持治水方略不松懈、不动摇,市、区两级财政各按50%的比例保障资金及时到位,累计完成茅洲河治水投资近400亿元。2019年,深圳市光明区发行了治水提质专项债券,投资82.4亿元用于茅洲河流域治水;2020年,深圳市宝安区将市级分配的3.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全部用于茅洲河水污染治理。东莞市将茅洲河治理列为政府“一号工程”,通过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支持、财政直投、PPP模式、发行债券、企业自筹等多种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茅洲河治理投入累计达48.76亿元。深莞两市连续近5年的高强度、大投入,保障了茅洲河流域环保基础设施短板迅速补齐,新建污水管网超过240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从70万吨/日提升至155万吨/日,这成为茅洲河治理成效稳定的重要基石。

  四、经验启示

  广东省及深圳、东莞两市把茅洲河治理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实现了茅洲河的华丽蝶变,对重污染河流治理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体现政治担当

  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做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抓好治水工作,作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和具体行动。省委书记李希亲自挂点督导茅洲河水环境整治工作,先后5次赴茅洲河现场调研,指导推动解决重点问题;省长马兴瑞要求茅洲河治理要“坚持源头治理、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亲自调度、调研、督办;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挑最黑臭的茅洲河任河长,强调茅洲河水是自然水也是“政治水”,下基层最多协调问题最多是治水;历任分管省领导也多次赴现场办公、调研督办。深圳、东莞两市将茅洲河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折不扣落实上级要求,全力推动各项整改措施和任务落实到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践行新发展理念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遵循,是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领。深圳、东莞两市牢固树立“抓治水就是抓民生,抓治水就是抓发展”的绿色政绩观,通过打造“河道+产业+城市”综合治理开发的茅洲河样板,探索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将治水与治产、治城紧密联动,深度结合,带动两市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和经济结构重塑,倒逼“腾笼换鸟”、产业升级,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拓展了重大产业项目、重要基础设施的布局空间,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深莞两地的城市形象和宜居程度,也为深莞两市的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等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产业兴城、碧水绕城、生态宜城,成为广东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又一生动例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地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污染治理与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广东省在推进茅洲河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从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构建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治水新理念和新模式。环境优美了,就业拓宽了,物业升值了,茅洲河周边老百姓在流域治理中切实获得了实惠,自发挂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条幅,爱水护水积极性高涨,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广大群众自发参与茅洲河治理管护,流域内现有民间河长、志愿者河长71名,“河小二”9894名,每天开展巡河检视,成为流域长效管护的重要元素。各地开展污染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环境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管护,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参与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4.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推进茅洲河治理过程中,广东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依法循规的法制意识,精准施策,推动流域整治快速有序进行。深圳、东莞两市力求精准,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普查、群众信访、大数据分析和高科技手段等,精准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秉持科学精神,从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果断放弃箱涵截污、末端截污的老路,确立了雨污分流、系统修复的治理新思路新模式;健全法制,坚定依法依规施策,为治水创新举措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铁腕执法倒逼涉水产业转型升级。污染治理要实现精准、科学,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实事求是地设定治理目标和部署工作任务,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治污技术路线及相应举措、工程。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举措要有法可依,于法有据,不拍脑袋做决策。必须严格规范执法,坚决杜绝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的急功近利行为。

  五、结语

  从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角度看,广东省在实施茅洲河这样严重黑臭的重污染河流全面治理的具体实践中,自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意识深入人心,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构建,取得了水美、产兴、人和的显著成效。当然,在取得上述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左右岸”治理不平衡、部分区域“正本清源”和“雨污分流”仍不彻底、部分支流污染尚未完全消除、生态环境长效管护具体措施仍有待完善等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进和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div id="gdep_footer"> <div class="hidden-xs hidden-sm"> <div class="footer-info"> <p><b>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版权所有</b></p> <p>Copyright © 1999-<script>document.write('<span>' + (new Date()).getFullYear() + '</span>');</script>    粤ICP备05077635号</p> <p>建议使用 IE7.0 以上浏览器</p> </div> <div class="footer-links"> <div> <p><a href="//gdee.gd.gov.cn/about4041/content/post_2353128.html" target="_blank">关于本网站</a>·<a href="#" onclick="SetHome(this, '//gdee.gd.gov.cn'); return false;">设本站为主页</a>·<a href="#" onclick="AddFavorite('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众网', '//gdee.gd.gov.cn'); return false;">收藏本站</a>·<a href="//gdee.gd.gov.cn/gywm4042/content/post_2353129.html" target="_blank">隐私声明</a></p> </div> <div class="pull-right"> 开发维护: <object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download.macromedia.com/pub/shockwave/cabs/flash/swflash.cab#version=7,0,19,0" width="187" height="22"> <param name="movie" value="/images/logo.swf"/> <param name="quality" value="high"/> <param name="wmode" value="transparent"/> <embed src="//gdee.gd.gov.cn/images/logo.swf"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tyle="width: 187px; height: 22px" wmode="transparent" /> </object> </div> </div> <div class="clearfix"></div> </div> <p class="hidden-md hidden-lg ie-hidden">© <script>document.write('<span>' + (new Date()).getFullYear() + '</span>');</script>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p>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