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9月,茅洲河水质创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图为今年9月拍摄的茅洲河两岸。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在汕头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多条小河从村里淌过,汇入练江,岸边绿植葱郁,农家小院倒映水中,别具一番水乡韵味。
“水不臭,空气也好,比城里住得还舒服,现在已经是‘网红村’,一到周末就很热闹。”村民翁育文最近习惯沿河散步。但在数年前,这里曾因垃圾、污水直排,导致河水发黑发臭。
改革开放后,最早发展起来的广东由于人口增长、产业扩张,曾给部分河流带来严重污染,深莞交界的茅洲河与潮汕地区的练江,成为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补上生态欠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语重心长地指出。
一场规模宏大的治污攻坚战在广东打响: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挂点督办茅洲河、练江,上万人“大兵团”投入作战,超常规举措补齐治污设施短板,三年间,两条黑臭河涤清污浊、重焕新生,水质创多年来最佳,上演了一次“易容术”、一场“变形记”。
“一股绳”串起治水“九条龙”
2018年以前,茅洲河、练江曾一度是珠三角、粤东污染最严重河流。
“以前的茅洲河,可以用‘黑到发亮’来形容,当时附近32万居民、1500多家企业的污水全都往河里排。”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总河长黄文胜回忆说。
另一边,练江水质岌岌可危。2017年、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组两次到练江,直指污染沉疴。
污染久拖不决,治水之难在于系统治理难,一句“九龙治水”道破其中坎坷。
如何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2018年,广东打响河流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省第一总河长、省总河长,分别牵头督办整治茅洲河、练江。
一场治水“大会战”,变成了一次全民运动。全省产生五级河(段)长8万多名,广布各地市、县区,横跨多个职能部门。
跨界河流谁来管、怎么管?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建立“流域+区域”跨市治理合作机制,协调解决流域城市间突出问题。
各个功能板块被统一整合。在深圳,针对茅洲河专门成立流域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厂、网、河、站、池、泥”等各板块,力破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层级和不同单位之间调度不畅、多头管理的问题。
深圳市水务局河湖工作处处长陈春浩介绍,当地推行全链条制,确保每个源头清理到位、管网铺设到位、末端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并通过流域管理中心调度所有要素,让规划、建设、运维、管理每个环节都发挥作用。
在粤东,驻点治污让练江打了一场翻身仗。汕头创立驻点工作制度,市领导对重污染支流驻点包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沿岸逐村巡查,建起责任体系,推动整体发力。
“包干河长每月至少现场驻点一次,通过巡河、开座谈会、走访群众,督导重点任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难题。”汕头市练江办工作人员介绍,每条支流每天都有技术团队提供水质数据、整治进展,甚至精细到管网建设进度。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流域相关地市下大气力淘汰落后产能。深圳、东莞常态化联合交叉执法,打击“散乱污”企业;汕头、揭阳分别推动练江流域内183家、66家印染企业停产入园,新建成潮阳、潮南、普宁3个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
“兵团”作战将污水“锁”在岸上
此前,练江治理曾面临窘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主干管、支次管网极为欠缺。
2018年,每天排入练江的污水达60万吨,而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仅52.2万吨/日。日积月累,沉疴难除。
短时间内,如何补上这块最大短板?
广东推行“大兵团”作战,全省多部门、国企成治水“主力军”,推动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保质提速,一批批环保工程建设迅速铺开,将污水“锁在岸上”。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练江,汕头段治水攻坚高峰期,流域内一线施工人员达9000多人,管网施工每天平均推进约6公里;在茅洲河,深圳、东莞引进大型企业,统筹打包流域治理项目。深圳段高峰期一线施工人员达1万多人、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东莞段最高峰时2400多人、施工作业面360个。
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很快坐上“直升机”。2018年以来,茅洲河流域新建污水管网1902多公里,污水处理能力增至155万吨/日;练江流域新建污水厂配套管网2246多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85万吨/日,污水处理总能力123.05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约2885公里。
相比大刀阔斧的工程建设,雨污分流管道、暗涵等如毛细血管,需深入社区、镇村下“绣花”功夫。但在潮汕地区,乡村房屋间距小,如何进场施工?
“就是耐心做群众工作。”汕头潮阳区谷饶镇环保办负责人张楚镇回忆,村里党员家庭带头,建立微信群,每户都有代表在,“要让每一户村民都明白雨污分流的作用,发自内心配合工作”。
“最开始搞不懂要做什么,看到门前路面挖烂也生气,后来村里广播经常介绍雨污分流,村干部也常来家里和我解释,慢慢看到效果就认同了。”谷饶镇溪美村村民张茸叶说,经过改造,自家洗碗、洗衣服等生活污水都流进了专门的排污管。
在茅洲河流域,深圳实施“排水管理进小区”“物业管理进河道”,细致疏通排水管网最后100米;东莞将流域分成237个排水地块,逐栋逐户推进雨污分流。
污水应收尽收让治理取得转折性成效。茅洲河共和村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练江海门湾桥闸断面连续20个月达到或优于Ⅴ类,今年1—9月平均水质达到Ⅳ类。
曾经污染典型,今日治污典范。今年1—9月,茅洲河、练江水质分别创1992年、2004年以来最好水平。
一江碧水带旺两岸乡里
如今,走进潮南印染中心的汕头市丰诚织染有限公司,车间宽敞明亮,布匹有序进入染缸。
“以前生产环境脏乱、味道大,还担心污水排放不达标。”公司负责人钟进丰介绍,以入园为契机,公司改进生产线和布局,园区统一收集处理污水,“不用再担心环保罚款,一个月产量相比之前还增长了70%”。
许多人没想到,治好一江水,不仅算清了生态账,也算好了经济账。
在茅洲河,初步测算,深圳段累计完成治水投资超350亿元,释放土地价值超1000亿元。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更多科创与孵化平台落地扎根。
一江碧水,两岸风华。沿岸建筑与茅洲河映衬,形成靓丽岸线风景。
深圳青岛啤酒厂紧邻茅洲河。“以前一刮偏北风,就飘来浓浓异味,下班后谁都不会往河的方向走。”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侯万彪回忆说,没想到改变一条河,不仅美化了沿岸风光,也改变了一群人的生活方式。
今年5月,茅洲河畔的“啤酒花园”正式开放,原浆啤酒吸引市民前来品尝。新建的啤酒花园和观光长廊串成一线,每天傍晚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
“十三五”时期,广东7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率达87.3%,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清零;“十四五”期间,广东将继续以河长制为抓手建设超7800公里碧道,接续治理中小河流,推动城镇升级、水岸联动发展。
一步步补齐“生态账”,波光粼粼、水鸟翩翩的美丽江河正在重回广东;治水、治产、治城相融相生,让沿线崛起座座滨水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