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广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地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环境指标和管理上要“稳”,环境质量和经济服务上要“进”,在“稳中求进”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四个转变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南方日报:近年来,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有哪些经验做法?
鲁修禄:广东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完成了全部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各项攻坚硬任务。目前,全省已转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阶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省生态环境工作实现四个转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第一个转变,是在工作目标上,从以总量减排为核心,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转变。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广东的污染防治攻坚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增强。
第二个转变,是在监管对象上,从“督企”为主,向“督政”与“督企”并重转变。广东转变工作思路,加大督察考核力度,全面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动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个转变,是在工作格局上,从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向各地各部门“协同作战”转变。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广东省市县三级均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人大、政协和纪委监委等部门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立法监督、政治协商和专责监督的重点领域,构建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第四个转变,是在治理手段上,从治标为主,向系统综合、标本兼治转变。过去治污力度不够,系统性不强,现在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全面推进地表水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全流域治理和大气多污染物区域协同治理,实现治污与治产、治城有机结合,投入的精力、财力大幅提升,攻坚成效不断巩固拓展。
打造一批省级美丽河湖典范
南方日报: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接下来广东有哪些重点任务?
鲁修禄:我们将落实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全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聚焦硬指标硬任务持续攻坚。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要消差水,力争揭阳练江青洋山桥、潮州枫江深坑两个国考断面消除劣Ⅴ类;同时增好水,强化源头水生态保护,加强重要饮用水源型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开展水生态修复,打造一批省级美丽河湖典范。
深入实施空气质量全面提升行动。重点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各地要开展VOCs(挥发性有机物)分级管理和全过程深度治理,深化工业锅炉、炉窑分类治理,开展新车、在用车以及重点营运柴油车、用车大户等的达标监管。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完成127个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调查,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
深入攻坚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今年要以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为核心,削减总氮排放,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整治等系统工程,并持续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保护,打造一批美丽海湾。
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实行黑臭水体常态化监测监管,并高标准推进2022年省民生实事办理,确保年底前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
管理上“稳” 服务上“进”
南方日报:生态环境保护如何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鲁修禄: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应有之义,要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在“稳中求进”中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管理上要“稳”。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在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时,不搞“层层加码、级级提速”。开展环境执法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避免简单粗暴对企业“一关了之”“一罚了之”,要更主动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服务上要“进”。我们已制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以及重点项目和企业环评服务动态管理台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也是重要任务,广东将贯彻落实减污降碳部署要求,努力实现协同增效。
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坚持统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以减污促降碳、以降碳带减污,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降低能源资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
实际工作中,要深化生态环境源头防控,做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及跟踪评估,不断加强“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在“三线一单”基础上,全省要推进环评领域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指导有关石化园区将碳排放纳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开展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区域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同时,深化碳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碳交易控排行业范围、降低控排企业门槛,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