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文质彬彬,却敢于爬上高高的烟囱。他是清华大学学霸,却一心回到广东把青春与才华奉献给了环保公益事业。他叫廖程浩,自2009年到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在广东省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中逐步由助理工程师成长为广东省区域大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骨干。“怎样才能让天更蓝”,成为十多年的人生之“问”。
入厂前先买保险
石化、化工企业各类反应釜、原料输送管道、泵、压缩机、阀门等接口位置,都存在VOCs(挥发性有机物)泄漏的可能,成为大气污染物。“打赢蓝天保卫战,在石化化工尤其石油炼制和石化行业全面推广LDAR(泄漏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势在必行。”廖程浩说,然而摆在面前的现实却是,在2012年前,国内仅有极少数先进的石油炼制企业和研究机构有能力应用LDAR技术。
特别是广东石化、化工企业数量多,每个厂的潜在泄漏点位都成千上万个,全广东更是至少数以百万计。“难道没有办法进行有效控制?有没有成熟适用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廖程浩在环科院领导带领下不断问自己。2012年,他作为骨干参与广东省石油炼制业LDAR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设计了面向企业、政府和第三方的LDAR技术应用和管理规范体系。
“做这个项目,要经常跑石化厂,特别是哪里有泄漏就跑哪里,有很大危险。在出发进厂之前,我们都给自己买了保险,还需要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安全培训。”廖程浩说。
2014年夏季,“这太危险,你们还是别上去了吧。”高耸的反应塔下,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劝说到。而此时廖程浩和同事们已经穿好全套专用防护服,背着有10多斤的VOCs检测仪器开始登上竖梯。廖程浩后来说:“实话说,在反应塔上面,心里还是有一丝害怕的,我似乎能感觉到风在吹,竖梯在晃动。”
“没想到你们搞科研、管理的,也像一线工人一样,这么拼命。”下塔后,工厂负责人对廖程浩团队刮目相看,那次之后,各项工作沟通上也变得非常顺畅起来。
带着这种拼劲,廖程浩与同事们成功完成试点项目,推动LDAR技术率先在广东全面落地,乘势而上又制定了国内首个LDAR实施技术规范和审核评估技术规范,创新提出LDAR长效运行与监督管理模式。
等一艘凌晨三点泊岸的船
凌晨三点多,江边的景观灯早已熄灭,码头上寂寥凄清。廖程浩在码头边的小旅馆中难以入睡,焦急等待一艘船的到来,因为今天他们约好了上船测量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
近年来,随着广东陆上的大气污染源已基本实现调查全覆盖,水面上,一批行踪飘忽、常常拖着黑色“尾巴”的船舶越来越受到环保人士的关注。廖程浩不禁问:“蓝天,你有被‘呛’到吗?”他所在的团队将目光放到了江河湖海上。
“水上的大气污染源不能忽略不计。”廖程浩说。2012年,廖程浩所在团队承担起内河船舶本地化排放因子进行调查测试研究工作,探索广东船舶和典型港口污染气体的排放特征,并希望能够找到防控对策。
但这项测试的开头并不容易。在国内,那时水上污染源排放管控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仅仅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又往往难以让国内的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信服,也不能像满大街跑的车辆一样轻易拦截做测试。光是前期准备工作,廖程浩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找船是最困难的。”廖程浩介绍,当时测试设备就是满满的一货车。将设备搬上船需要2-3个小时,将设备组装起来又要2-3个小时,测试结束拆卸设备,至少需要1个小时,之后才能离开船舶。而且这项测试很费时间,对船舶的营运影响大,所以很多船主都不愿意配合。“我们到处周旋,找领导、找熟人,到处协调,终于有船主答应让我们登船。”廖程浩说,“可是有时上船一看排气口,发现这艘船并不适宜做测试。”
没有沮丧,没有气馁,适合测试的船舶终于找到了。廖程浩和研究团队带着全副装备来到码头,然而等着等着,天黑了,夜深了,一直到凌晨3、4点,船舶才姗姗来迟。机不可失,廖程浩等人二话不说,快速将沉重的设备扛上船去。“船舶启动、起航、减速、泊岸整个过程,所排放的气体我们都要在线监测和分别采样回实验室深入分析,比对船舶航行各种状态下的数据变化。”廖程浩说。
一年多的时间,廖程浩的团队测试船舶近10艘,研究成果助推广东省在国内提早开展船舶和港口大气污染排放控制。“此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又延续开展了船舶和港口排放清单、管控策略等的研究,相关成果也支持了《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广东省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制定。”廖程浩说。
集装箱企业的推销员
我国大部分集装箱产地都在广东,然而集装箱制造过程中,涂装工序如果使用溶剂型或假水性涂料,所排放的VOCs不容忽视。2015-2016年,廖程浩参与广东省集装箱行业VOCs排放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了广东集装箱制造业企业率先全面实施水性化涂装改造,成功经验后来还被推广到全国。
全面实施水性化涂装改造,就意味着整条集装箱生产线都要替换,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是上千万元的。这样一来,无疑会短期增加企业的负担,难免遇到抵触。为了深度了解企业想法,做好沟通宣传,解除企业的顾虑,廖程浩和同事们主动出击,走遍了广东每一家集装箱制造企业。“虽然短期内生产成本是增加了,但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像隧道一样的集装箱生产车间,里面那刺鼻的油漆味,让廖程浩记忆犹新。
作为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部门负责人和技术带头人,廖程浩长期坚持业务钻研学习,扎根管理应用科研一线,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余篇,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今年,廖程浩获第二十二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
参加工作这十余年间,廖程浩一刻也没有停止学习,一直也没有停止努力。刚来工作的前三年,他的足迹便走遍了广东21个地市。“现在就是感觉需要研究的东西好多,自己能做的似乎越来越少了,还好团队在增强,同事们都很厉害。”廖程浩这样评价近期的工作。面对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化和领域不断扩展的挑战,他一直和同事们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近年来,廖程浩与大气所同事一起积极研究探索区域大气环境空间规划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应用政策。“很庆幸有之前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团队能够承担起‘珠江三角洲战略环境评价’和广东省‘三线一单’等高难度的研究工作。”
“廖所最近太忙了,为了做好‘三线一单’大气专题工作,晚上加班,周末也加班,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没有休息。”廖程浩的同事刘剑筠说。当加班已经成为常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廖程浩感到十分欣慰,不过有时他也觉得惭愧。“有一段时间陪孩子太少,下班了她会不理我,还好她喜欢听我读绘本、讲故事,一般哄哄也就没事了。”说起家庭,廖程浩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