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三面环山,门面有条小溪,溪边水清岸绿,树叶、花瓣常在水上荡漾着前行。”在向杨的脑海里,故乡的美景是萦绕心头的记忆,也是她致力从事环保公益活动的动力。
向杨于2007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大型企业担任过客服部主管、市场部经理,工作之余坚持参加探望敬老院老人、自闭症儿童和抗战老兵等公益活动。2015年定居清远后,她怀着对环保的初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各项环保志愿活动中,并先后获得“阿拉善SEE2016年度创绿家”“2019年广东省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环保宣教进社区
向杨真正与环保公益结缘,要追溯到多年前的一次“迁居”。2015年底,她搬进位于清远清城区的新房,本是乔迁之喜,不料小区附近却经常传来难闻的电子垃圾焚烧气味。
“在清远,电子垃圾拆解是一个有着40年渊源的行业。”多次亲身走访后,向杨终于了解背后真相,国内外冰箱、电脑等电子垃圾零件通过集装箱在珠三角码头上岸后,其中有一部分会流入清远市清城区龙塘、石角等镇,散落在乡镇、公路周边角落的个体拆解户手里。村民将零件捣碎、拆卸,把有用的铜等金属分离,无用的塑料会就地焚烧。
“当地政府多次打击非法个体拆解户。”2015年清城区龙塘、石角两镇全面取缔2358家园外非法经营拆解散户,无奈从业者甚多,行业过于庞大,整治行动过后常出现个别反弹。
为保护社区不受污染影响,2015年底,她加入清远市绿色家园环保服务中心,这是一个专门关注电子垃圾治理的环保社会组织。向杨与志愿者们主要通过拍照取证、发宣传手册等手段,及时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反馈附近环境状况,向当地居民宣传电子垃圾焚烧的危害,发动大家持续关注电子垃圾拆解行业污染状况。
此外,他们还在网络上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贴吧、论坛等媒体平台,积极传达保护空气质量的声音,鼓励居民们自觉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现如今从省道S253拐进清远市龙塘镇长冲村等村,一排排货场已是空空荡荡,电子垃圾拆解卡车来来往往的情景不再,非法倾倒电子废弃物等污染环境行为基本销声匿迹。“这应该也要给环保志愿者们记上一功。”清远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
巡河护河守北江
“环境保护‘源于心’‘践于行’。”这句话一直记录在向杨的笔记本里,也是她成立清远市源行环保宣教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清远源行”)的初衷。有了环保服务中心平台,非专业出身的向杨越做越专业,并陆续组织开展了守护北江等一系列环保公益活动。
北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流经韶关、清远、佛山、广州四市。作为珠江水源质量的第一道阀门,保护北江的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2017年8月清远源行启动了北江守护者公益项目。尽管当时整个项目只有5个人参与,但是向杨没有气馁。她希望发动更多志愿者进行河流观察、水质监测和污染记录,一起参与河流的监督治理,促进公众共建共治共享。
然而真正付诸行动时,人员、资金等接踵而至的困难像一座座小山一样压在她心头。前期没有人手,向杨就动员亲戚好友去说服身边的人;没有资金,她就自掏腰包印刷水资源保护宣传单……
在其他志愿者眼里,向杨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总能一步一步地克服。“这也许是因为我属牛吧,天生就有点‘倔’。”向杨笑道。
在她与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北江守护者项目得到了千禾环境基金、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支持,清远源行才有余力举办多次巡河护河行动。期间,志愿者们不但观察、记录北江河水变化,还主动给周边企业、群众宣传河流保护知识,动员他们爱水护水。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每当发现有企业偷排废水到河里、居民将垃圾和污水倒入河中、垂钓者将大量鱼饵撒入水中等行为,向杨都会主动加以阻止,若劝告无果,她会把自己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当地“河长”或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寻找解决方法。
巡河行动86次、科普活动61场、水源地问卷走访14次……回忆起2019年工作时,向杨如数家珍。据介绍,2017年至今,由向杨作为发起人的清远源行已组织超过1万人次参与北江守护者行动,守护北江的在册志愿者也从最初的5名增加到300多人。
巡河护河之外,向杨希望把环保“种子”撒到年轻人的心里。为此,她多次带着团队自主研发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一滴水》走进学校、社区,给师生、居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在他们的带动下,清远市洲心街小学多次发起巡河护河等环保行动,许多师生纷纷加入环境守护者的行列,学校也因此被评为清远市绿色学校。
“尽我绵薄之力护北江清澈。”十多年过去了,向杨与老志愿者们仍在北江边上向新志愿者和周边居民讲解着保护河流的知识。他们拿着记录河水变化的瓶瓶罐罐奔走在北江各个支流,样品瓶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仿佛是一串串跳动的音符,激情且充满活力,与北江淙淙河水声交织,演奏着一首首的北江“守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