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无废农场”,培育生态农业;大力提升农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广绿色技术,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支撑能力……近年来,广州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统筹农业生产与农业固体废物管理,大力推进农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服务“百千万工程”。
培育生态农业,建设“无废农场”30家
推进“无废农场”建设。鼓励、指导各区结合区域特色,按照《“无废农场”建设指南》的要求,开展组织申报和评估工作,共建设“无废农场”30家。
实施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印发《广州市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广州市豇豆减药控残绿色防控技术方案》等文件;在水稻和蔬菜方面开展“三新”(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技术应用试验示范约2万亩,有效提高了化肥利用效率;继续实施商品有机肥购置补贴政策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使用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奖励政策。2023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幅0.97%和1.68%,已连续7年和6年实现负增长。
加强生态农场示范创建。按照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种养结合等不同类别,突出产地绿色、产品优质、产出高效,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市场主体。全市累计获授国家级、省级生态农场共8家。
推进现代化畜禽养殖场建设。推进畜禽养殖场工厂化、园区化、产业化、生态化建设改造,支持鼓励现代化畜禽养殖项目采用自动化精准环境监控、数字化精准饲喂、自动喷淋、自动清粪、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数字设施设备,新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循环示范牧场。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5个。
提高处置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印发《广州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后进入垃圾焚烧厂焚烧的难题。抓住农膜生产和使用关键期,积极指导和调度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2023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97.25%。
每年度印发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不断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秸秆粉碎+高效腐熟还田”“秸秆+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间接还田”等技术,示范推广以秸秆作为基质种植红松茸技术,2023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54%。
每年度印发广州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方案,督促各区畜禽饲养场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提高无害化处理能力。
秸秆离田、“猪沼+” 绿色无废经验多
近年来,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广州总结出一批农业领域“绿色无废”建设典型经验做法。
秸秆离田肥料化利用示范模式。开展秸秆离田肥料化试点,提高秸秆离田产业化率和附加值。通过配备秸秆粉碎和有机肥生产设备,含圆盘破碎机、翻推机、破碎机、槽式翻抛机、分装机等,开展水稻收割—秸秆回收打捆—秸秆切碎—鸡粪发酵—制粒—包装全流程处理,实现离田秸秆向有机肥料转变。2023年处理秸秆等农业固体废物6300吨,生产有机肥2700吨,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农企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猪沼+”系列一体化生态种养模式。以“种养结合、绿色循环”为核心,在增城区打造“猪沼+”系列一体化生态种养模式。利用“现代微生物+技术支撑”驱动养殖业、种植业的废弃物资源化快速利用和污水处理等环节快速融合,实现耕地地力培肥与污染零排放,化学肥料减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种养过程节能、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豇豆绿色防控标准化种植示范模式。通过对比绿色防控、绿色防控+防虫网;常规喷雾、常规喷雾+防虫网;滴灌施药、滴灌施药+防虫网6种生产模式下豇豆管控措施效果,进行取样分析、成本核算、技术路径和防治效果等综合评价,获得不同防治措施下农药残留风险水平,构建一套不同规模的豇豆生产主体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标准化绿色种植技术,有效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深度融合,切实保障豇豆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