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国庆假期,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里,许多深圳市民朋友都会选择结伴徒步,享受深圳得天独厚的山海景色。在徒步的路上,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发现,一些名字里带有“中国”的物种也在山野自然中享受着秋日风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中记录到的部分“中华”“中国”命名物种。
中华报春苣苔
—Primulina dryas—
中华报春苣苔在梧桐山、马峦山、七娘山等山林内较为原始的湿润崖壁处常有分布。其曾用名唇柱苣苔(Chirita sinensis),直到2011年才修订为中华报春苣苔。每年的8~10月为中华报春苣苔的花期,小伙伴们国庆期间登山时,可以留意脚边是否有中华报春苣苔正在悄然开放。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华报春苣苔
(董笑语、邹艳丽 供图)
中华卫矛
—Euonymus nitidus—
中华卫矛在深圳广布于各处山林,是较为常见的本土灌木。其株高可达5米,枝条略具四条棱,倒卵形的叶革质且叶柄粗壮。每年10月国庆期间正值中华卫矛果期,呈三角状卵圆形,成熟后裂开露出其内皮黄色假种皮包裹的红色种子,如同一个个橙红发亮的小灯笼,十分艳丽喜庆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华卫矛
(刘忠成 供图)
中华里白
—Diplopterygium chinense—
中华里白喜欢温暖湿润且隐蔽的环境,因此在梧桐山、田头山、阳台山等山地阴凉潮湿的林下偶有大片中华里白分布,侧面看去如同一片羊角。中华里白植株高约3米,叶巨大且为二回羽状复叶,其叶柄覆盖有棕色鳞片。中华里白还是一味中药材,其根茎被用于止血和接骨。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华里白
(夏承博、王浩威 供图)
中华穿山甲
— Manis pentadactyla —
中华穿山甲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活在深圳内伶仃岛、坪山区和大鹏新区食源、水源丰富的山林之中。它们昼伏夜出,视觉退化,依赖自身灵敏的嗅觉寻找白蚁、蚂蚁等食物,感觉危险时身体会蜷缩起来,十分可爱。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华穿山甲
(黄宝平 供图)
中华攀雀
—Remiz consobrinus—
中华攀雀喜欢栖息于开阔的芦苇丛和田地中,每年常于10月底至11月初在光明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地的农田和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的芦苇丛歇息。中华攀雀雄性具有明显的黑色贯眼纹,如同侠盗的眼罩一般,而雌性则拥有褐色的头部且贯眼纹并不明显,在其过境深圳时可见其于芦苇丛和农田处集群活动,觅食草籽。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华攀雀
(崔文浩 供图)
中国壁虎
—Gekko chinensis—
中国壁虎常出现在建筑或野外岩壁的缝隙内,在深圳的人民公园、中心公园、梅林山、梧桐山等地均可遇见,是最常见的中国特有物种之一。下图中出现的中国壁虎由调查人员于马峦山记录。中国壁虎脚趾上密布整齐排列的刚毛,因此可以在光滑而陡峭的平面上快速移动,配合夜视能力出众的双眼捕食飞蛾、蚊子和蚂蚁等小型昆虫,是维系深圳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物种之一。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国壁虎
(王健 供图)
中国棱蜥
—Tropidophorus sinicus—
中国棱蜥一般栖息于山溪流水环境中,在田头山、马峦山等地的溯溪而行时较容易发现它,下图中中国棱蜥记录于马峦山。其背部脊椎附近鳞片凸起一道道纵纹,配合斑驳的体色可以很好的隐蔽在地表环境中,常在溪流旁觅食小型动物。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国棱蜥
(王健 供图)
中国水蛇
—Myrrophis chinensis—
中国水蛇常出现于深圳平原、低海拔的山地流溪、池塘和水田内,在三洲田、罗屋田、铁岗石岩水库、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多地均有记录。调查员在马峦山发现它时,它正潜伏在水底杂物中,仅有头部露出水面。中国水蛇是一种白天和夜晚都有活动的蛇类,以各种鱼类、两栖类为食物,喜欢在水底环境复杂的水域觅食。
深圳市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的中国水蛇
(王健 供图)
除了上述的以“中华”“中国”命名的物种外,深圳还有许多英文名带有“Chinese”“China”的物种,如黑眉拟啄木鸟(Chinese Barbet)、苦楝(China-Berry),不胜枚举。一般以“中华”“中国”命名的物种,多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部分更是中国特有种,它们体现出了我国生物的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这一份自然“家底”、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