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效能,各地以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为抓手,坚持实战为要,聚焦精兵历练,持续强化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不断促进科学、精准、规范执法。为此,生态环境部推出“铁军风采”队伍建设主题宣传,从人员专业化、执法信息化、练兵实战化、机构规范化等角度,介绍地方积极创新、真抓实干推进执法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积极成效,供各地学习借鉴。今天,推出《专班运行、专题研判 广东科技赋能智慧执法成果显现》。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通过非现场手段收集各类执法线索5.9万余条,经数智化分析识别有效问题线索并向地市交办2300余条,非现场执法效能不断彰显。
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制定印发《广东省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坚持“鼓励创新,注重实效,聚焦重点,稳步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全省”工作思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拓展非现场监管执法的手段和方式,努力构建“一套协作机制”、创新“一批监管模式”、打造“一支骨干队伍”、形成“一套制度规定”、推广“一批经验做法”,持续提高执法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非现场监管执法效能。
一各类监管平台发挥效用,监控监管手段更丰富
广东省依托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框架,整合生态环境执法业务系统,构建集“问题发现协同、现场指挥调度、规范执法检查、数据分析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境执法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环境违法风险科学预警。
组织开发污染源全过程物联网自动监控平台和生态环境量化监管平台,全省联网重点单位5474家,监控点位9329个,形成转派执法任务、检查信息填报、查处整改反馈的全流程监管执法闭环工作机制,广泛应用于各类专项行动和领域,如固定污染源超标督办、大气强化监督帮扶、环保电价补贴、环保税征收、执法大练兵等,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实践中,各地多元化过程监控监管手段应用初见成效。
中山市打造国产化“信创智环”平台,打通70多个国、省、市三级业务系统网络壁垒,构建“一企一档”“企业画像”“执法风险点”等数据应用,2023年以来平台完成近20类超400单的非现场监管线索推送,每单线索的移交处理时间较传统的“公文系统”方式节省5小时以上,极大提高了违法问题的处置效率。
深圳市开发建设污染源水平衡在线监控系统,建立“水平衡”“水—泥平衡”模型,联动多业务平台数据信息对各类线索进行甄别、研判、关联,2023年以来接入涉水重点排污单位577家,发现线索815条,推动落实整改604项,立案35宗,查处典型案件10宗。
二制定违规研判规则,提高问题线索识别能力
广东省组织执法骨干和技术专家集智攻关,整合VOCs专项治理、危废管理、排污许可、环境监测、在线监测等非现场监管数据,制定一批成熟的违法违规问题线索研判规则,大幅提升问题线索识别和智慧监管执法能力。
一是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线索“四冲突”研判规则。形成人员仪器时空冲突、监测任务量冲突、监测数据冲突、监测规范冲突四类研判规则,分析研判监测报告3600余份,识别涉嫌弄虚作假监测机构7家,其中已立案调查4家,移送公安3家。
二是涉铝灰企业危险废物违法问题线索“五比对”研判规则。形成产铝灰比例比对、危废申报数据比对、排污许可证数据比对、应急综合管理系统预案比对、遥感卫星地图比对五类研判规则,已在肇庆、江门、清远、湛江4市共119家铝制品企业中识别违法企业46家、违法线索137条。
三是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问题线索“三值分析法”研判规则。基于在线监测数据缺失值、重复值、异常值,形成突升突降、恒值、贴限生产等36种弄虚作假非现场研判规则,在200多万条日均值浓度数据中,梳理4.4万余条异常数据线索,有效识别涉嫌弄虚作假违法企业309家。
三成立专门队伍,加大非现场执法工作力度
提升非现场执法效能离不开机制创新。为此,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执法监督处建立一支由一线执法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组成的非现场监管执法团队,根据日常执法工作和专项执法行动开展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各地市根据执法工作需要,抽调人员组成非现场执法小组,加大非现场执法工作力度。
与此同时,省生态环境厅配合省司法厅完善《广东省非现场执法管理办法》编制工作,组织各地探索构建运用科技手段采集数据信息、固定行为事实、依法实施与当事人非接触性行政执法活动的非现场执法模式。
其中,深圳、珠海市借助电子拍照、遥感监测等方式,对机动车超标、排放黑烟等违法行为进行非现场监督检查,建立起“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处罚”的非现场联合执法方式。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向公安交警部门年度累计推送超标车数据9210辆(次),约为全年人工路检超标车辆的24倍;珠海市年度筛选柴油车1657015辆次,约为柴油车保有量的32.87倍;处罚黑烟车100宗,是同期人工路检处罚量的9倍,执法效能显著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