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举行2024年9月例行新闻通气会,通报海湾精细化调查重要发现情况及解读《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回应媒体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许金洲主持新闻通气会,省生态环境厅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处处长孔庆安,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淑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研究室主任黄洪辉,省生态环境厅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刘哲,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勇出席新闻通气会。以下是新闻通气会实录。
许金洲: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广东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9月例行新闻通气会,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大陆岸线4000多公里,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近期,广东省在开展海湾精细化调查生物生态调查工作中首次在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厦门文昌鱼,这一发现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日前,《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7月31日修订通过,并于2024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立足省情,对加强我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及其危害,保障公众的健康及安全,提出了新的举措和要求。
今天的新闻通气会,将重点向大家通报海湾精细化调查重要发现情况及解读《条例》。
出席今天通气会的嘉宾有:省生态环境厅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处处长孔庆安先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淑颖女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研究室主任黄洪辉先生,省生态环境厅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刘哲先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勇先生。我是主持人,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许金洲。
今天的通气会共有三项议程:一是请郑处通报海湾精细化调查重要发现情况;二是请孔处解读《条例》;三是回答大家提问。
下面,首先请郑处通报海湾精细化调查重要发现情况。
郑淑颖:各位记者朋友,早上好。接下来由我向大家介绍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及重大发现。为了摸清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家底,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生态环境部从2023年起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海湾精细化调查是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沿海地方组织开展,通过全面实施海湾精细化调查,系统掌握我省海湾生态环境基础状况,定准美丽中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线和起点,是我省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的重要基础。
2024年8月,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开展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生物生态调查期间,首次在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海龟保护区”)海域调查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厦门文昌鱼,平均密度高达47尾/平方米。
我主要介绍两方面。第一是广东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在全省59个海湾共开展6大类19项1400多个点位调查任务,综合运用船基采样、潜水调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开展海水水质、海洋生物生态、滨海湿地、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垃圾调查,其中针对我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的特点,海洋生物生态内容涵盖了保护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水产资源保护区等重要区域及中华白海豚、海龟、文昌鱼、鲎及鸟类等重点生物物种。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科学评估海湾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推进“一湾一策”美丽海湾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第二是惠东海龟保护区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厦门文昌鱼的意义。以文昌鱼、中华白海豚、海龟等为代表的珍稀海洋生物是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关键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曾在惠州考洲洋湾口外、大亚湾桑洲岛以东、大辣甲岛以西以及小星山岛西北等海域多次调查发现厦门文昌鱼,但此次在惠东海龟保护区发现,尚属首次。本次在海龟保护区首次调查发现厦门文昌鱼,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文昌鱼作为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幸存物种,是无脊椎动物演化至脊椎动物过渡典型的活标本,也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的极其珍贵的模式动物。文昌鱼喜栖于水清、流缓、疏松的沙质海底,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对环境质量有重要指示意义。文昌鱼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资源量较低,受海洋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影响,文昌鱼的资源量逐渐下降,分布区域也变得越来越狭窄,已成为稀少物种。1988年,我国将文昌鱼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近年来,我省坚持陆海统筹,深入推进流域海域系统治理,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6万平方公里,全部纳入海域优先保护单元,聚焦美丽海湾建设主线,重点推进15个“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编制《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广东)》,逐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十四五”以来,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在90%左右。
接下来,我省将按照生态环境部的部署要求,继续以此次海湾精细化调查为契机,强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重点生物物种调查,系统掌握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围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建设目标,“一湾一策”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谢谢大家!
许金洲:谢谢郑处。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孔处解读《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
孔庆安: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省核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24年7月31日修订通过,自2024年9月1日起施行。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将对《条例》修订的有关情况作介绍,回应媒体朋友关注的问题。
按照会议安排,我介绍《条例》修订的有关情况,共分两个部分。
一是《条例》修订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强调要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建成同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并将核安全作为首批“11种安全”之一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要求完善核安全立法和监督机制。广东是全国最早建设发展核电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设置核应急协调机构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在运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早在1997年我省就出台实施《广东省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部署核应急工作,并于2010年、2012年、2018年进行了三次修正,有力推动了我省核安全治理法治化进程。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以下简称《核安全法》)的出台,我省核安全核应急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与上位法衔接,提升有关条款的适用性,解决地市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职责不清、保障不足等问题,并将工作实践中的有益探索上升至法规层面,有必要开展《条例》修订工作,促进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是《条例》的主要内容。修订后的《条例》共24条,主要修改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压实各方责任,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对应《核安全法》修改了民用核设施的范围。二是厘清各方职责。明确省政府加强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的规划和经费、人员保障,地市政府要配合做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的相关工作。三是完善部队参与机制。
第二是规范安全管理,预防核事故的发生。一是压实营运单位的主体责任。要求核设施营运单位完善核事故预防和应急机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障安全;二是完善规划限制区的划定及管理要求。规定省政府在重要民用核设施周围划定规划限制区。三是加强电力保障。
第三是强化应急管理,减轻核事故的危害。一是要求主管部门加强核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定期对场外核事故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二是加强场外核事故应急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三是明确核事故应急演习要求。四是明确核事故应急响应与处置要求。
第四是坚持立法为民,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主动回应公众关切,《条例》增加了宣传教育、辐射监测的内容,更加明确应急演习,要求增加信息发布和恢复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向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
许金洲:谢谢孔处。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回应媒体关切,请大家围绕海洋精细化调查以及《条例》相关内容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我的问题是作为全国划分海湾最多的省份,广东是如何推进海湾精细化调查与美丽海湾建设的?
李勇: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港湾优良,岛屿众多,生态系统丰富,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珊瑚礁等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部将我省近岸海域共划分了59个海湾(湾区)单元,为全国最多,占全国划分海湾总数超过1/5。按照生态环境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方案》有关工作要求,我省强化省市联动、部门协作,扎实推进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分工协作。为做好我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我厅成立了由厅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推进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对照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我省海湾自然禀赋和实际监测能力,以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全面梳理我省海湾精细化调查任务,制定印发《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实施方案》。组织14个沿海地市召开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启动会,对做好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具体工作要求。
二是组织开展海湾精细化调查专题培训。我省海湾精细化调查任务量大、监测指标全、技术手段多,需要综合运用船基采样、潜水调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综合开展海水水质、海洋生物生态、滨海湿地、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垃圾调查等6大类19项1400多个点位调查。为保障我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科学、规范实施,统一调查监测标准、评价标准和质控要求,我省分批次组织召开了海湾精细化调查业务培训班,共邀请海洋生态环境领域16位专家学者围绕各类调查任务的技术方法、质控要求和分析评价等进行培训,培训对象覆盖28家项目承担单位。
三是稳步推进海湾精细化调查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近岸海域水质春、夏季航次调查任务,出动500吨级监测船8艘(次),累计海上作业120余天,累计航行里程1万多公里,调查点位234个,采集样品8000多份,获取监测数据2万多个;完成全省海滩垃圾现场调查2期,海水浴场调查33期;基本完成海洋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和重要水产资源保护区等海洋生物生态现场调查,启动滨海湿地、岸线保护情况等遥感和无人机调查。
下一步将按照我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各项调查任务,加速数据汇集和成果集成,组织做好调查结果综合评价和成果应用,按照一要素一报告、一海湾一报告的要求组织编制调查评估报告,为我省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撑。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刚刚通报介绍了我省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请问我省当前海洋多样性保护成效如何?
黄洪辉: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陆海统筹、河海兼治,深入推进近岸海域水质达优攻坚,全省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十四五”以来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90%左右,其中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2.3%,创近二十年来最好水平。海洋环境的改善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加宜居的栖息场所。我省纳入调查监测的河口、海湾、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均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中华白海豚、海龟和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成效也很明显。
沿海各市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注重通过海洋生态环境调查以摸清生态家底,为更好、更精准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深圳和惠州市交界的大亚湾滨海湿地调查中,2023年新发现白腹海雕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记录到国家级保护鸟类38种,约2220只,2024年在坝光海域调查发现水蕨属的植物新种—“坝光水蕨”。珠海市万山海域近年来调查监测到鱼类200多种、贝类68种、虾蟹61种、大型海藻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约1200头,珊瑚共记录有83种。此外,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多年难见的鲨鱼在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也时有出现,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物种数和资源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也稳定向好发展中。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认为主要归结为三点:
一是我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广东省先后制定出台《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广东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广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海洋保护区管理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广东有七个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地119个,面积3943平方公里,数量和面积都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保护区网络,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物种,还有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加大了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的资金投入,海洋保护区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升。
三是调整优化了海洋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提升了监测能力。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站位设计更科学合理,监测手段更加先进,尤其是大量的无人机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等现代监测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手段,为科学评价和管理全省的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谢谢。
新快报记者: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的有关情况?
李勇: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关键性支撑保障工作,为了摸清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最新家底,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及变化规律,生态环境部从2023年起启动实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
海湾精细化调查是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沿海地方组织开展,此次是第一次以海湾湾区为单元进行精细化调查。通过全面实施海湾精细化调查,系统掌握海湾生态环境基础状况,是实现美丽海湾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本次海湾精细化调查具有调查任务量大、监测指标全、技术手段多的特点,将重点对各个海湾海水水质、海洋生物生态、滨海湿地、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洋垃圾等开展精细化调查,为科学评价海湾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污染来源、海湾生物生态状况及人为活动影响等提供精细化数据,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科学评估海湾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一湾一策”的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推进美丽海湾的建设等提供重要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中国环境报记者:广东是核设施应用大省,《条例》中有哪些创新性的规定或举施,以应对广东省特有的核安全管理挑战?
刘哲: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广东是核电大省,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在运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85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核能产业快速发展给我省核安全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对我省的核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升管理效能,实现权责统一,《条例》将进一步厘清职权事项,明确地市核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演习具体事项,同时对我省核应急物资储备作出相关规定,这些将为我省核能行业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省市加强核应急能力建设。要求省市开展指挥中心建设,地市承担现场指挥所和去污洗消站建设等。指挥中心是场外重要核应急设施,在运核电地市均已建设运行。作为一项良好实践,将指挥中心建设固化为法条,将对后续指挥中心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同时现场指挥所和去污洗消站作为核应急现场重要核设施,目前的做法是由省推动地市牵头建设,需要固化为法条予以强化落实。
第二,明确省市核应急演习时间和频次。核应急演习是维持核应急能力的重要举措。核动力厂首次装料前,核动力厂和省人民政府核应急管理部门应当组织该核动力厂的场内、场外核事故应急演习。核动力厂运行后,核动力厂所在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核应急管理部门应当每五年组织一次该核动力厂的场外核事故应急演习,并逐步建立核应急演习常态化机制。今年惠州太平岭核电站1号机组将首次装料,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我省将于近期举行该核电站首次装料前场内外联合应急演习。
第三,明确核应急物资储备内容。核应急物资是开展核应急救援的基础,是一项常备不懈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国家对应急物资储备作出了系列安排部署,经我省市场监管局批准,我省的《核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已经出台实施,这是我国首个在核应急储备方面的储备标准,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粤东、粤西核应急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区域核应急物资储备库。我的回答就是以上这些,谢谢。
羊城晚报记者:核电方面,群众关心的是安全问题,目前广东省核电机组较多,请问本次《条例》如何做好核电安全保障?
孔庆安:我省目前在运核电基地3个,在运核电机组14台,刚才也讲到了,我们在运的规模和在建的规模在全国都排在前列。为了保障在运和在建的机组安全,本次《条例》修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核电的安全保障,做出具体规定:
第一,压实营运单位核安全主体责任。要求核电机组营运单位完善核事故预防和应急机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障核电机组运行安全;在取得选址、建造、运行或者退役等阶段的许可后将安全分析报告报送省核应急管理部门。在发生核事故时开展应急响应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压实各方责任,完善管理机制《条例》明确各方职责,规定省政府加强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的规划和经费、人员保障,地市政府配合做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的相关工作,核应急管理部门制定场外核应急预案,营运单位负责本单位的核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省级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的管理工作。
第三,强化应急管理,提升应急水平。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机组场外核事故应急能力进行评估。核动力厂和省、市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相关场内、场外核事故应急演习。加强事故预防,明确划定规划限制区流程,核电机组运营单位要协助提供材料,省、市政府落实管理要求,三方共同支持规划限制区的发展。通过规划限制区合理控制,也是对核电建设和运行提供一个安全保障。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许金洲:谢谢,有关海洋精细化调查以及《条例》等其他方面关注的问题,请媒体记者随后再进行沟通,我们一定会作好回应。在新闻发布会的最后,科普一下大家关注的厦门文昌鱼的情况,请黄主任再详细介绍。
黄洪辉:这是今年执行海湾精细化调查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航次时,在惠州大亚湾小星山和惠东海龟保护区调查采到的文昌鱼样品。我们这次调查有4个站位发现了文昌鱼,一是在大亚湾小星山东北海域,在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三个站位在海龟保护区内。之前我们在大亚湾保护区每年都能调查到文昌鱼,栖息密度持续增加,从我们前几年56尾/平方米增至今年的117尾/平方米,增加2倍多。这次文昌鱼分布扩展到了海龟保护区,平均栖息密度47尾/平方米。我们调查计数测量后,严格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当场把文昌鱼放生了。
为什么厦门文昌鱼大家都很关注?文昌鱼属于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文昌鱼属。它早在五亿多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保持着原古性状。作为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幸存物种,是无脊椎动物演化至脊椎动物过渡典型的活标本,亦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的极其珍贵的模式动物。自1774年,德国生物学家帕拉斯发现文昌鱼以来,它一直受到动物学界重视。
文昌鱼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和资源量较低,唯有在中国沿海分布较广,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23年,厦门大学的莱特教授在同安刘五店海域首次发现并研究了文昌鱼,调查报告发表后,中国海域的文昌鱼震惊了全球,资源丰富度堪称世界之最。1936年,学者们在胶州湾又发现了新的文昌鱼产地。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对中国沿海海洋生物资源进行过多次调查,先后在海南、北部湾、汕头、金门、烟台等地采到文昌鱼;20世纪80年代,厦门地区的文昌鱼产量急剧下降,调查发现广西合浦、广东遂溪和南澳、福建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文昌鱼的分布,此外,在茂名大放鸡海域,以及台湾的金门、马祖、南湾和基隆附近的野柳、龙洞等地也有厦门文昌鱼分布。
文昌鱼在广东的分布范围较广,从粤东到粤西都有。在茂名放鸡岛海域种群数量也很可观,划建了茂名市放鸡岛文昌鱼市级自然保护区。现在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我省持续大力度的环境治理,保障了近岸适宜文昌鱼栖息的海域水质稳步提升,这个物种的自我自然恢复能力也得到了保障,所以它的资源量和分布范围有所扩展。
我大概就介绍这些情况。
许金洲:谢谢黄主任,今天的通气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