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开启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管理新局面
“看,这就是我们的‘一张图’!全市的地下水监测井点位分布一目了然。”在记者眼前,肇庆市生态环境局的地下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上闪着不同颜色的标识,只需一键点开,就可快捷展示不同点位的水质类别、最新监测情况、污染因子占比等信息,为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正是这张“图”,为肇庆市建立地下水环境信息数据库,科学合理实施治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
“由零开始”构建地下水监测网络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1月,根据《肇庆市机构改革方案》,原来由肇庆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移交到新组建的肇庆市生态环境局。
“移交之前的地下水相关工作主要侧重于地下水水位、水温、水量变化等方面。”肇庆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科科长朱云锋回忆,当时全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方面工作开展较少,系统的地下水水质历史监测数据资料也不多,生态环境部门无法掌握全市地下水环境状况和污染分布情况。如何管好地下水环境?一切还需“由零开始”。
既受命,即起行。接手这项工作后,为改善上述存在的情况,肇庆市生态环境局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工作部署,先后组织开展了省级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双源区地下水调查等系列工作,调查行业范围覆盖了国家、省级工业园区和垃圾填埋场、危废处置场、化工、电镀、制革、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点行业企业,调查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
据了解,通过这些调查,肇庆市生态环境部门已初步摸清全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现状,也逐步构建起肇庆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为后续的地下水环境管理奠定基础。
“一张图”创新地下水管理模式 “依托各类调查项目的实施,根据污染源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市生态环境部门在全市各地新建了331口地下水监测井。”朱云锋表示,在环境管理工作中,数据支撑是重要一环。由此,结合地下水环境管理职能,市生态环境局搭建了地下水环境管理系统,实现了可视化的地下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 记者注意到,该平台主要围绕一“图”、一“库”、一“井”进行构建。“一图”是指可在系统上直观了解肇庆1.5万平方公里面积内监测井的分布情况,知道哪些县(市、区)已经开展过地下水环境调查,各地水质情况也可在这个空间纬度上较直观地通过颜色变化识别这个点位或这个区域地下水质量现状,如红色表示水质类别为Ⅴ类。“一库”是指将“十四五”以来肇庆市多个地下水调查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资料集成到一个数据库内,包括项目实施方案、监测数据报表、调查报告、验收报告等,可便捷查询项目资料,便于项目的成果运用到常规的管理工作当中。“一井”则是指单个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从水文探孔、扩孔、下管、滤料填充、密封止水、井台建设及岩芯等建井全流程影像资料上传保存,便于在今后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查询该井历史监测数据、水质变化趋势及相关应用。 “平台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以不同管理角度、不同数据来源、不同时间与空间维度直观展示地下水分布、水质状况、水质变化、污染风险源等内容。”朱云锋表示,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大屏就可直接了解全市各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创新实现“数据一个源,地下水一张图”。 “信息化”提升地下水治污能力 “通过地下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目前我们已初步掌握肇庆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水平及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监测预警能力。”肇庆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科的高级工程师江文星告诉记者。
“这个信息平台的建立,还为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朱云锋举例说道,在对重点监管企业的监测中,如果发现相关数据异常,以前就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到实地进行各项排查,现在可运用信息平台的水质趋势分析功能,结合周边点位历史监测数据信息,开展成因调查分析,更高效率地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及环境管理提供准确的对策建议。
据了解,依托该信息平台,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已基本了解市内省级化工园区和重点双源区地下水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和风险源等信息,为研判园区和重点双源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正在探索如何实现水质达标或保持方法路径,为后续有效开展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复治理提供保障。
肇庆市生态环境局表示,下一步,围绕肇庆市典型区域和考核点位水质改善,将继续深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理、溯源及背景值调查工作,并充分利用地下水监测数据成果“一张图”,及时掌握肇庆市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为肇庆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决策部署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大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肇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