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型河流
河流简介 黄华江是茂名市信宜市的“母亲河”,属珠江水系西江的二级支流,北流河一级支流,在信宜境内河长98km,流域面积1326平方公里。黄华江是一条落差较大的河流,河床平均坡降5.36%,水资源蕴藏量10.64万千瓦,素来有“黄金水道”的美称。 主要做法 过去,黄华江水质常出现夏季低氧问题和雨季总磷超标的问题,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水相基本常年处于较为浑浊的状态。原来的“黄金水道”变成了水环境问题频发和水生态功能薄弱的“黄色水道”。 茂名市信宜市以“三水统筹”的科学治水思路,统筹建立“治污水、保供水、防涝水、美好水”四水联治工作机制,以科学、系统、流域治理的思路推进黄华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细化实施2022-2024年三年黄华江流域系统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形成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的科学严密长效机制,让黄华江两岸群众生活在水清岸绿堤固景美的环境中。 一是系统治水,统筹多污染源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建立“治污水、保供水、防涝水、美好水”四水联治工作机制,编制印发《信宜市四水联治工作方案》《信宜市黄华江杨梅河流域水环境精准治理与水生态保护工作方案》,围绕黄华江提出三年行动的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清单,将水质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河长”,做到治水有责、治水负责、治水尽责。 二是科学治水,提高专业化治水水平。组织技术专家团队开展分析研判黄华江低氧成因和水土流失敏感区域,编制形成“两单一图”(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问题点位图),先后对黄华江干流开展水生态环境系统调查,水土流失专项排查,管网排查,畜禽养殖污染排查等多项排查行动,提高了黄华江治水专业化水平。 三是精准治水,打造智慧化监管平台。茂名市信宜市建设的县级水环境智慧监管平台被评为2023年广东省“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通过在黄华江流域安装小型自动监测水站,监测数据接入智慧平台,实现“三水”监测的网格化管理,通过平台自动定位和预警分析水质和水相异常河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污染和水生态问题。 四是生态治水,打造穿镇河道生态修复样板。茂名市信宜市按照“水质净化、管线隐化、岸坡软化、生态强化、景观美化”的思路,推动所有穿镇的河道、河堤和河岸进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沿程小型水电安装生态流量监测设备,确保生态流量泄放。 双合河整治后 双合河整治前 治理成效 水资源:通过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控,生态用水得到了保障,初步具备集源头生态补水、旅游景观化用水为一体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有效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水环境:水质由良变优,2021年、2022年、2023年国采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2023年黄华江水质日均值Ⅱ类达标率达到了99.45%,基本实现稳定达标。 水生态:通过水生态监管工程和保护修复工程建设,黄华江低氧问题已得到显著改善,水体透明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水管理:通过“四水联治”工作机制,细化治理目标,以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压实各政府部门责任,形成了黄华江的长效管护机制。 水经济:将旅游与水生态相融合,沿黄华江干支流打造一系列农文旅融合项目,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 水文化:成为茂名的“城市之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和“康养地”。 经验启示 茂名市信宜市“三水统筹、四水联治”的县域流域系统治理模式,充分运用了系统思维方法,统筹谋划治污水、保供水、防涝水、美好水四项工作,工作机制上防范了政府行政壁垒,工作手段上依托“智慧平台”突破了数据交互壁垒,充分体现了治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有效解决了“多龙治水”所存在的行政壁垒,切实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龙治水”效应。该模式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真实写照,形成了黄华江流域系统治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可学习、可推广、可复制、可移植,对全国各地区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借鉴意义。 茂名市黄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