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土冚社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邓山行政村,村庄户籍户数50户、户籍人口245人,而常住人口较少,仅约40人。开展治理时结合村庄污水排放及周边受纳体情况,因地制宜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2013年,土冚社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主要以暗渠截污+管网收集的方式完成污水收集;2019年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成效,实施查漏补缺工程,并同时完成雨污分流改造,两轮建设总计投资约150万元(含部分村庄村容村貌美化工程),完成预处理设施建设及村庄收集管网建设,2021年结合国家、省资源化利用治理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受纳体改造,将预处理后出水用于周边小花园浇施,以将污水有效消纳利用,目前小花园环境整体良好。
图1 村庄地理分布图
二、工艺特点
设施建设:土冚社庄规模较小,村落呈两小块集中分布片区,村内地势平坦,污水可统一收集。因地制宜采用“管网收集+集中预处理+出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全村敷设干管(DN 300)约319m,支管(DN200)约135m,接户管(DN 160)约146m,资源化利用改造总投资约5.77万元。收集对象为生活杂排水和户用化粪池上清液。建设完善预处理设施(格栅+厌氧池),经预处理后出水进一步资源化利用(布水+处理区为长8米、宽1米、深0.75米的长方形土坑),作为小花园的日常灌溉所需。布水系统由1根DN 200布水管将布水区平均分为2部分,布水管的穿孔孔径为12mm,在管底和管中平行开孔布置,孔间距100mm。利用土工布包裹布水管,并在穿孔管上、下添加粗细不同的填料(粒径>50mm),填料高度为450mm,在填料上方覆盖300mm的土壤,上方种植绿化植物。预处理设施及受纳体改造投资约3605元/吨(按设计规模16吨/天核算),占地面积(含预处理设施及受纳体)6.25m2/吨(如按常住人口核算约25 m2/吨)。
图1 土冚社污水治理技术路线
图2 污水收集系统示意图
图3 接户示意图
处理工艺:采用“厌氧池-植物/土壤系统”工艺,主要工艺流程包含格栅+厌氧池-布水系统-植物/土壤系统”。厌氧池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投配到具有特定结构及渗透性能的地下土壤中,污水通过毛细管浸润,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净化系统,经过物理沉淀、截留,化学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图4 资源化利用模式
处理效果:该系统对常住人口较少的农村生活污水可实现无害化处理,而后用于小花园浇施,花园植被涨势良好,周边环境整体良好。
运行维护:本村委托区属国企(广州市增城排水有限公司)进行专业运维,增城区政府和小楼镇政府按照9:1比例落实运维资金,并分别组织监督考核,邓山村负责协助镇政府开展监督考核,落实专人配合管养,规范住户污水有序排放。运维单位制定日常运维实施细则,对管网、预处理设施及受纳体开展日常巡检和养护,建立运维台账。该村运维直接成本主要来自提升泵所需电费(每月约100-120度)约70元,由于实行统一运维模式(由增城排水公司负责),运维费用按照分散式41.42元/(人·年)。
图5 预处理设施及资源化受纳体照片
图6 预处理设施近景及进水照片
图7 资源化利用受纳体近景照片
图8 受纳体布管照片
图9 资源化利用周边环境照片
图10 村内人居环境照片
三、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适用于南方常住人口不多(一般在100人及以下),农户房屋居住呈几个小片区分布,适于就近集中收集,且有农田、林地、四小园等农业生产或自然系统浇灌需求的村庄。其中,村庄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5℃,预留预处理和受纳体占地面积为25-30m2/吨水(建议按照常住人口预留,以保障资源化利用消纳效果)。
注意事项:需每年对厌氧池沉泥进行清理,结合受纳体植物情况,每季度进行适当修整,保持受纳体美观整洁。